第146章 君臣一心!大明永远不缺忠良!-《大明第一莽夫》


    第(2/3)页

    “不对士绅缙绅动刀子,大明就永远富不起来!”

    “富国,怎么富?从什么地方富?”

    哪怕这是事实,但大明毕竟宣称的是继承前宋法统,所以多少有些冒犯了嗷。

    汤昊丝毫没有在意众人的异样神情,自顾自地开了口。

    话不能说得这么难听嘛!

    这一次,前宋确实是连脸都不要了!

    华夏王朝历朝历代,就出了这么一个前宋,敢厚着脸皮向外邦蛮夷称臣纳贡。

    “澶渊之盟,前宋朝廷每年给辽国(契丹人)送去银、绢共三十万两,后来辽国利用前宋朝廷与西夏作战的困境,又将这岁贡增加了二十万两,总计五十万两,这是前宋的第一个蛮爹!”

    说起这些,汤昊都忍不住叹了口气。

    汤昊神情振奋地看着两位帝国缝补匠,发出了灵魂拷问。

    “这一次,前宋朝廷是真的连脸都不要了,给金国的银、绢,称为“岁贡”,意思是前宋朝廷每年向金国“朝贡”,蛮夷成立的金国成了上国,前宋王朝却成了臣子,丢尽了中原王朝的脸面。”

    “而且哪怕是偏安一隅,可这前宋却是繁华富庶,岁贡一次都没少给过不说,其都城汴京还是天下第一繁华富庶之地!”

    “为什么?”

    为什么?

    答案呼之欲出!

    刘健和马文升齐齐深吸了一口气。

    “因为……海外贸易!”

    汤昊直视着他们的目光。

    “前宋王朝通过海洋贸易抽取的商税,占据了整个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这是什么概念?”

    “前宋通过海洋贸易,进出口货物多达四百种以上,中国主要出口茶叶、瓷器、丝绸等特色商品,因为其只产自于中国,所以那些海外商队只要将这些东西运出海外,价值立刻就会翻上数十倍不止,而他们也一定能够获得几十上百倍的利润!”

    “多少?!”

    刘健和马文升听得沉默,小皇帝却是听得眼睛都红了。

    “野人你刚刚说多少?”

    “丝绸、茶叶、瓷器,只要运出海,就是几十上百倍的利润?”

    朱厚照难以置信地追问道,只觉得心痛得无法呼吸。

    那他娘地都是朕的钱啊!

    那都是朕的钱啊!

    全便宜这些该死的士绅缙绅了!

    汤昊白了小皇帝一眼,没有搭理这个守财奴。

    “这些是前宋出口,也就是卖出去的东西,那前宋又进口了什么呢?”

    “占城稻,产量高于中原且对环境适应性更强,为前宋的后勤提供了可靠保障;香料,中原一向稀少,所以价值昂贵,在前宋与北方的贸易中起到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换来大批战马;硫磺,主要是与倭国和朝鲜交易,制作火药的主要原料……还有象牙、珠宝、人参等物资,凡南宋匮乏之物,皆能由海外贸易得之!”

    “前宋朝廷就在这一次次中外贸易之中,承担着中间商的角色,通过双方商品存在的巨大价格差异,赚取到了海量惊人的财富,还通过抽取商税关税,更是让这笔财富翻上了数倍不止,所以前宋才能养活得起他这些蛮爹!”

    “巨大的海外资源,为前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最终成为前宋王朝北方防线最有力的经济后盾,富庶的国力也足以确保,哪怕前宋王朝再如何积贫积弱,他们最后也能花钱平息战祸!”

    “但是如今的大明呢?”

    汤昊厉声质问道:“钱粮财政尽皆掌控在文臣缙绅手中,朝廷收不上赋税,百姓穷困不堪,天下民穷财尽,这就是如今的大明!”

    “说句不好听的,等哪天那蒙古小王子兴兵犯境攻入长城后,大明连跪在地上跟人家苟颜乞和的资本都没有!”

    这句话,狠狠刺痛了两位老大人的心。

    人人都笑前宋苟颜乞和,丢尽了中原王朝的脸面。

    但是现如今的大明呢?

    一旦真如这汤侯所说,真有蒙古蛮夷再次越过长城的那一天,大明拿什么去称臣纳贡,拿什么去苟颜乞和?

    军穷尽困!

    民穷财尽!

    不该是这样的啊!

    泱泱大明,何时沦落到了这种地步?

    两位老大人默然不语,满脸悲戚之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