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平安道观察使李元翼也奏道:“现在军营中已经沸沸扬扬,与明军冲突一触即发。另有人说若是分朝尚在绝不会视而不见。”郑琢也说道:“既然群臣意见一致,便请宋经略前来追问其责多加叮嘱。”金应南等群臣一致请求李昖振奋朝鲜,惩治明军犯官。李昖准奏。并立刻安排召宋应昌相见。 李昖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只需重整军备再战即可,朝鲜虽是受明军援助,也不可如此藐视一国将领,肆意欺辱成何体统!这便如同在藐视寡人和朝廷。皇上在命令出兵之时不会也命令到该如此对待朝鲜吧。” 宋应昌答道:“殿下,外臣只听闻李如松遭受敌重兵伏击北撤,却还不知有如此惨淡之事,真是万分惶恐,外臣会立刻派人严惩李如松及涉案将官,绝不会再发生此类事件。请求殿下原谅。” 李昖嘴角微笑:“既然经略如此说,寡人又怎么会再去计较呢。请坐,只是寡人还有一个请求,如今战势良好,各地汇聚而来的朝鲜士卒渐渐增多,所以寡人想将朝鲜军从明军的指挥中独立。如此一来冲突事件也就不会发生,朝鲜军也将在今后与倭寇的战斗中更加士气高昂。” 宋应昌见李昖得寸进尺,饮茶一口之后起身说道:“多谢殿下赐茶,朝鲜军在独立之后定会战力倍增,必将击溃倭寇。既如此外臣便可以立刻带领援军回京复命。外臣会向皇上陈奏,朝鲜必能坚持到底,将倭寇全部歼灭。” 听到此言朝鲜君臣无不惊愕,李昖急忙挽留,表示单靠朝鲜自身难以收复国土,宋应昌奇怪问道:“方才殿下还说只要朝鲜军能独立出来便会更利于战斗,既然我明军是朝鲜的绊脚石倒不如早早回去。” 李昖连连否认,宋应昌轻轻一笑说道:“殿下,若是可行之建议外臣都会接受,但此事实在荒谬,朝鲜大臣对受到明朝指挥一事抱怨不平,外臣也早有了解。乃是所谓的自尊心受挫,急于找回颜面而已。并非是我明军仗势欺人要将朝鲜纳入指挥之下,而是将指挥系统有效统一乃是战场决胜之要素之一,更何况朝鲜军并未具备区域独立作战取胜的能力却强要享受同等待遇?如果真是如此,一开始就不应向大明请求救援。如果殿下希望朝鲜军独立作战,就请向我展示朝鲜的力量。”随后宋应昌扬长而去,朝鲜君臣无言以对。 事后李如松向宋应昌请罪,宋应昌指责道:“孤军深入,轻犯敌锋,几致不测,大将若死,皇威大损!数万将士都将被你牵连治罪,如何歼灭敌寇以复皇命?你父李成梁用兵有方,擅制敌军略,你却如此鲁莽冒进,好生反躬自省,不可再有此冒失行动。” 李如松领命。宋应昌又说道:“但此战也并非一无是处,北军勇猛以令敌寇胆寒,也是在你治下才能有如此战力,换做平常军旅早已伏地请降。以寡敌众,面对十倍之敌依然能顽强待援,我自会为你请功。”李如松拜谢。 而南军官兵也借此机会对北军冷嘲热讽,发泄对报功的不满。南将王必迪公开质问李如松道:“抛弃大军仅率先锋出击,陷入重围,主将若有长短,全军必士挫而退,主将罪当严惩!”其余南军将领如骆尚志、吴惟忠等人纷纷指责,李如松不加理会,径自离开,祖承训、查大受等北军将领指责南军目无上官,南北军将领不欢而散。 不仅将官之间,几日来南北军士兵也争吵不休,彼此讥讽辱骂,终成两方大规模斗殴,明军大营一时大乱,宋应昌及时出面令人鸣炮制止,令亲兵抓捕南北军士兵领头闹事者就地斩首,公开训示并颁行奖赏安抚大军。 经过碧蹄馆一战,李如松亲军死伤极多,不少亲信猛将都战死沙场,自家精锐受到重创,自己也险些丧命。南北军矛盾重重,互不相容,还有上官压制,李如松战意陷入消沉。一路后撤至平壤。 此时沈惟敬向朝鲜王李昖提出等到时机成熟再与日军议和,伊斗寿怒道:“沈将军你就是是何居心,又想像上次一样休战么?我们朝鲜绝不会同意!”沈惟敬答道:“上次休战有何不妥么?最终为明军的到来赢得了时间,因此才得以收复平壤。” 郑澈问此次又是何计?沈惟敬答道:“我会令倭寇从王京撤回本国,如若答应便可放其生路,自然这不过是蒙骗倭寇之语,只要敌离开平壤便立刻将其聚歼,收复朝鲜全境。”李昖欣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