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 金蝉脱壳-《国潮1980》
            
            
            
                
    第(1/3)页
    倾巢之下难有完卵,这话不假。
    如果从大局上看,甚至就连邮市的崩溃,都只是1985年的社会形势下,引发的诸多连锁反应中的一环而已。
    接踵而来的第二环,就是远在长春的民间经济泡沫破灭。
    1985年7月,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连涨了三年的君子兰跌下神坛。
    短短不过一个月,君子兰就从每家每户恨不得供在头顶上的宝贝,变成了街边的垃圾箱连白菜帮子都不如的东西,市场陷入冰点。
    这一堂生动的现代经济学教育课,比邮市崩盘影响力更大,让全国人民都领略到了什么叫经济泡沫。
    事后总有人说,君子兰的行情是被社会舆论浇灭的。
    归结于是1985年6月间,《吉林日报》接连在头版发表批评文章,才把站在巅峰的君子兰送上了断头台。
    但这种说法是毫无道理的。
    因为事实上,像这种矛头直指人们购买君子兰的动机,以及君子兰交易所衍生的各种问题的文章,长春的报纸一直就在发声,在提醒。
    民间也一直有不满的声音。
    政府的相关举措更没少出台。
    可一直都没见成效啊。
    反而是让君子兰越炒越烈,势不可挡。
    怎么突然间,就在这个时间点见效了呢?
    逻辑上根本解释不通。
    所以分析这个问题只能回到本质和源头上来。
    首先得认定这典型的泡沫,就是一场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吃亏的豪赌。
    不论从经济上讲还是从社会上讲,都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就得承认,唯一能决定这场泡沫生命周期的只有资金和信心。
    而且这两点虽然有时候是两回事,但更多的时候又是一码事。
    像长春就是后者,资金就代表了信心了,资金链一断,什么全完。
    要说长春的君子兰泡沫,唯一可能有点冤枉的地方,大概就是吃了邮票狂跌的挂落了。
    因为或许要是没有全国邮市的崩盘,长春也许还能多坚持几天。
    可邮市一崩,那些同时参与两个市场投机主儿,就肯定要从长春抽调资金。
    再加上“打击倒爷”的力度增加,大势上就没给炒君子兰的人留活路,那持续失血也就成了加速状态,还能有好吗?
    要说起来,君子兰泡沫的崩溃结果,肯定要远比邮市崩溃的后果更惨烈得多。
    因为这是客观因素决定的。
    别忘了,君子兰炒作时间太长了,而且就集中在了一个市场里。
    全国人民要想参与,就得带钱带人过来。
    癫狂的时候,整个城市的人都疯了,大概本地就没有一个家庭没有参与的。
    这一崩,几乎没有幸免者,家家户户都受影响,那城市整体运转能不受影响吗?
    而邮市是分散全国各地的,也就维持了一年半。
    哪怕崩了,散了,大部分人没参与,对大局却无碍。
    想想看,这两相对比还能一个样吗?
    因为君子兰损失惨重的老百姓那真是惨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