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紧接着一位上海独立设计师订走了第四把椅子,用于一个极受关注的私宅项目; 一位常居日本的华人收藏家订走了第五把,看中的是其艺术性和投资潜力; 京城一家顶级私人会所也下了订单,作为其茶室空间的点睛之笔。 虽然陆续有了客户,但是真正的市场考验,才刚刚开始。 定价发布后的几天,工坊的电话和网络账号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冰火两重天状态。 清河工坊的产品图册,尤其是最后那页名为价值解码的透明成本示意图,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涟漪。 来自大众层面的声音却并不友好。 工坊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充斥着冷嘲热讽: “疯了疯了,柳条编的金子?” “非遗不是护身符,这么搞是在消耗大众的情怀。” “坐等打骨折,三千八考虑一下。” “一看就是骗暴发户的智商税。” 但是在设计师、手工艺爱好者、小众生活美学社群中,它几乎获得了英雄般的礼遇。 “这才是消费应有的样子!知道自己为什么付费!” “尊重手艺,尊重时间,尊重诚信。已关注,希望以后买得起。” “光是终身维护这项承诺,就值回票价。很多奢侈品都做不到。” “材料成本才占这么点?果然最贵的是人的时间和匠心。” 这些声音让工坊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暴涨,咨询量也增加了,但大多停留在赞叹和咨询层面。 然而,更多的声音是质疑和嘲讽。在一个知名的财经论坛上,有人贴出了这张图,标题是: “扒一扒网红柳编椅的智商税,成本一万卖四万?” 帖子下面迅速盖起高楼: “笑死,柳条不是河边随便砍的吗?这材料成本忽悠谁呢?” “一天挣700?这匠人比程序员时薪都高了?镶金边了?” “终身维护?这作坊能活过三年吗?画饼倒是会画。” “典型的互联网营销,收割文艺青年韭菜。” 更直接的压力来自同行。 镇上的另一个柳编户老刘,直接在赶集时堵住王婶: “你们工坊是真行啊!一把椅子卖我一年挣的钱!以后你们是高大上了,我们这些编筐卖篓的还怎么活?价格都被你们搅乱了!” 虽然语气像是开玩笑,但话里的酸意和不满谁都听得出来。 周边县市的柳编合作社甚至联合给镇上递了话,暗示清河工坊不正当竞争,破坏行业生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