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他的帮助下,第一个原型风铃终于做了出来。虽然声音不如铜铃清脆,但那自然质朴的形态和随风轻摆的悠然,别有一番趣味。 “这个也好!”五哥柳桐再次肯定,“不只学子,或许闺阁中的小娘子也会喜爱。” 大哥柳松看着弟弟妹妹们热火朝天地研究新玩意,沉稳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 他主动承担了更多的粗重活计,并开始留意收集那些颜色独特或韧性极佳的边角料,留给柳青“玩”。 很快,一批精心编织的小书签、小挂饰和小提篮做好了。它们用料不多,但胜在构思巧妙,做工细致,透着一种不同于普通农用筐篮的雅致。 五哥柳桐仔细地将它们分门别类,用软布包好,放入一个干净的背篓里。 翌日一早,天蒙蒙亮,柳桐便背着背篓出发了。他选择了县衙门外那条相对清净、又多学子往来的街道。 起初并不顺利。人们对于在路边购买这种“不实用”的小玩意心存疑虑。 柳桐虽有些书生气的腼腆,却牢记母亲的叮嘱和家人的期望,鼓起勇气,温和地向驻足打量的人介绍:“这是家中小妹编织的小玩意,给您案头赏玩…” 一个上午,只零星卖出两三个书签。 午后,阳光正好。一位穿着儒衫、看似师爷模样的中年男子从县衙出来,恰巧看到柳桐摊开的一块粗布上摆着的那些小物件。 他饶有兴趣地蹲下身,拿起那个柳青和二哥合力完成的编织风铃,轻轻晃动。 “咦?这倒是别致。柳条所编?竟能如此精巧?”师爷问道。 柳桐忙恭敬回答:“是,先生。皆是家中选用好材料编织的。挂在窗前,听个声响,聊添野趣。” 师爷又看了看那些书签,点点头:“心思灵巧,做工也扎实。怎么卖?” 柳桐报了个比普通筐篮略高,但绝不离谱的价格。 师爷爽快地买下了那个风铃和几枚书签:“给我家小子和小女玩玩,倒比街上那些粗笨玩意有趣些。” 许是见了师爷都买了,周围几个原本观望的人也围了上来,你挑一个书签,我选一个小挂饰,背篓里的东西竟很快卖掉了大半。 日落时分,柳桐背着空了许多的背篓,揣着换回的比平日多了不少的铜钱,脚步轻快地回了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