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柳桐小心地用干净软布包好,送去那个老翰林的府上。 不久传回消息,翰林夫人极为满意!不仅付了丰厚的酬金,还表示会向相熟的夫人小姐推荐。 这些事之后,柳家的日子越来越顺遂了。 改良农具和柳青设计的小巧玩意,因做工扎实价格不贵,渐渐打开了销路。不止是邻村,连更远些村落的人,有时也会特意赶集时来寻柳家的摊子。 “柳五郎,这次可有多带几个细网篮?上回买的,我家婆娘夸了好几天,说捡豆子再也不怕漏了!” “那小香囊还有没有?给我家闺女带一个,她念叨许久了。” “这簸箕真好使,柳师傅家手艺没得说!” 这些质朴的夸赞带来了稳定的订单。有时甚至不需要柳桐去集市,便有相熟的主顾托人捎话来预定。 家中的经济状况,因此得到了切实的改善。 饭桌上的变化是最直观的。 黍米饭里掺的白米渐渐多了,偶尔能见到零星的油荤。 这日傍晚,炊烟袅袅升起,周氏狠了狠心,割了一小条过年时腌制的咸肉,和着新挖的春笋一起焖了,咸香扑鼻。 “娘,今天什么好日子?”四哥柳枫吸着鼻子,眼睛发亮地窜进灶房。 周氏笑着拍开他试图偷拿的手:“去,洗手去!没什么好日子,就不能吃点好的了?你们近来都辛苦了。” 吃饭时,每人碗里都分到了两三片咸肉和几块吸饱了肉汁的笋块。孩子们吃得格外香甜,连话都少了。 大哥柳松扒完最后一口饭,满足地叹了口气,道:“娘,我看库房里攒的皮子差不多了,过两日我去趟镇上,割些新布回来,给大家都添件新衣吧。去年的都短了。” 这话要是放在以前,是绝不敢想的。添新衣对柳家来说,是年节时才可能有的奢侈。 周氏犹豫了一下,看了看孩子们身上确实有些捉襟见肘的旧衣,终于点了点头:“成,给你们几个大的扯些耐磨的细麻布,几个小的…扯些便宜些的棉布就好。” 她顿了顿,看向柳青,“给小丫扯块颜色鲜亮点的,小姑娘家,总穿灰扑扑的不好看。” 柳青正小口啃着笋,脑海里想着炸鸡腿的味道,感觉周氏看自己,连忙说:“谢谢娘。” 除了吃穿用度,工坊里也悄悄添了东西。二哥和三哥合力打制了几个更趁手的模具;照明用的油灯,也多添了一盏,晚上做活时,光线亮堂了许多。 母亲周氏还默许柳桐用卖货余下的一点零钱,去旧书摊淘换了几本旧的匠作图谱和启蒙读物。柳桐如获至宝,不仅自己看,得空时还会念给柳青和七弟听。 虽然进项依旧不算丰厚,但至少日常嚼用有了保障,还能略有盈余。而这份盈余,立刻让全家人想到了远在京城的父亲柳承宗。 第(2/3)页